首页本科培养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南方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学校办学特色、目标与定位为基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学科)基础、鼓励(学科)交叉、多次选择(专业)”的原则。通过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拥有健全人格和批判思考能力、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养、科学创新精神与潜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成为未来能在相关学科领域起引领作用的国际一流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

二、制定原则

南方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照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立足学校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融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推进全人教育  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强化前期基础教育,优化后期专业教育,注重学科交叉,融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为一体。

2、促进个性化培养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在课程设置中为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和成才路径提供充分个性化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平衡规范性和开放性  培养方案的制订参照学科专业标准,构建规范和符合教学规律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架构与课程体系,同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包纳学科前沿知识,体现国际先进特色。

4、优化学分配置  根据个性化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配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间的学分比例,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保留空间;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有效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合理设置各学年、学期所修学分的比例,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5、鼓励学科交叉  各积极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课程”、向全校开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创新训练,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6、加强实验(践)、创新类课程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各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的最低要求,充分整合和挖掘实验实践类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设置多类型、多层次、交叉型的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1、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组成,具体参见2022级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包括六大模块(16类课程)

(1)思想政治教育模块(思政类课程)

(2)基础素质培养模块(体育类、军训类、综合素质类、美育类课程)

(3)基础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类、写作类、国学类、外语类课程)

(4)人文社科基础模块(人文类、社科类课程)

(5)自然科学基础模块(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命科学类课程)

(6)大类专业概论模块(专业导论类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集中实践课”组成

(2)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满足学生专业兴趣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