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科培养专业一览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所属院系 学科门类 专业类
080503T 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工学 能源动力类

专业介绍

1、专业定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涉及到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的获取、存储、转换和利用,主要面向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动力学科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能源工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光电及光化学转化原理、新能源热利用与热发电原理及系统、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方向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可再生能源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者既需要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新能源专业相关的各类专门技术,能够胜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科学技术教育与教学等工作。毕业生能在能源动力、化工、冶金、电子、汽车、机械等部门从事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碳中和等相关方向的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1)     专业能力: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领域,具有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技术能力。

2)     工程理念: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从工程原理出发,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工程和非工程问题,并运用专业分析的思维方式,综合所得信息,做出合理判断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     态度:积极主动,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诚实正直,负有责任感,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沉着应对;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为所在岗位做出积极贡献。

4)     领导力:善于沟通,在团队协作中逐步培养领导能力,知人善任,领导团队实现目标。

 

3、培养规格

(1)学制及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但不得低于3年或超过6年。

最低学分要求:约160学分。

(2)培养要求:

1)     工程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获取与存储、能源转换与利用、能源管理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能源获取、存储、利用和管理全环节的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来识别、制定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2)     实验与数据分析:能够设计并完成新能源相关实验,分析、解释数据,并基于工程知识的专业判断,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

3)     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应用工程设计理念设计出满足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若干因素;

4)     沟通: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与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5)     职业道德与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循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专业职责;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综合所得信息,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6)     团队合作: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展现领导力、创建协作包容的工作环境、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并实现目标

7)     自主学习: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自制、自学能力,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终生学习能力。

 

4、课程体系


5、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该专业共有全职教师15人,其中教研和教学序列全职教师11人,研究序列全职教师4人;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RSC fellow)1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1人;此外还有产业导师共同培养学生。本专业教员均具有海外(境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实习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师资足以满足此专业需求。

 

6、教学条件                                                              

根据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三大创新实践平台:先进制造实践平台、创新设计实践平台、自动控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平台,服务于我系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大专业。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源工程实验室,设有新能源获取、能源存储两个教学实践平台,支撑课程实验、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等,培养具有通识基础、专业扎实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与深圳市新能源企业,如深圳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和相关研究课题的需要。